佛門儀軌


合掌與放掌

合掌

合掌者是以兩手相合,十指相併,平胸合直、不可區曲,是表恭敬之態度。

放掌

放掌時,手結彌陀印,即兩掌仰疊,左手在上、右手在下,兩大拇指指尖相對;手臂舉肘不宜抬的太高,亦不宜垂落。

禮拜及唱讚時,均應合掌;念佛繞佛時、或念經咒時,亦應合掌,因調伏身心起見,不必自始自終都合掌,經咒念至某處,即可放掌(結彌陀印)。大凡放掌之處,以維那師打大磬二記為標準,合掌與放掌處甚多以大磬為標準。

凡合掌,不得十指參差、不得中虛、須平胸高低得所,不得將指籤鼻。

《學佛行儀》禮誦第十五


站立

結彌陀印站立

結彌陀印時,兩掌仰疊,左手在上、右手在下,兩大拇指指尖相對、站立不動,為站立式。

結大三昧印站立

結大三昧印時,兩掌仰疊,右手在上、左手在下,兩大拇指指尖相對。

藥師佛。彌陀佛。手印相似。藥師是大三昧印。右掌在左掌上。彌陀是彌陀印。左掌在右掌上。

《印光大師文鈔三編》復郭漢儒居士


上香

上香時,用雙手的食指及中指夾住香(左手在前、右手在後),並用大拇指將香腳扣住,執時當胸、舉時齊眉,上身保持不動,香插好後,再一問訊。

瓣香就是檀木的碎塊,因為把檀木劈成片片段段的小瓣,故稱「瓣香」。上瓣香時,用雙手的大拇指、食指執持香之兩端,其餘三指向上張開,到佛前時舉高與眉齊,然後插入香爐。

香也者。解穢流芬。令人樂聞也。香為信心之使也。

《大宋僧史略》卷中 二十五行香唱導


問訊

問訊時,曲腰下去,手弗過膝,起來時,以兩手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互抱,食指及大拇指各豎起相對,舉起一拱齊眉,再行放下合掌。

凡問訊,須曲腰至半,不得過與不及。

《學佛行儀》禮誦第十五


禮拜

禮拜即兩膝、兩肘及頭著地,以頭頂敬禮,承接所禮者雙足。向佛陀聖像行禮,舒二掌過額、承空,以示接佛足。又稱頭面接足禮。

  • 站立合掌當胸,二足跟相離約二寸,前足頭分開約八寸,成八字形,故名前八後二。
  • 右手先下,左手合掌,腰徐徐彎下,同時兩腿慢慢蹲下。
  • 跪下時,右手先著地,左手再著地,較右手略前,然後將右手上移,與左手相齊。
  • 額頭點地,約在兩手中間位置。
  • 將兩手握拳翻掌(手心朝上),此為「接佛足」。拜下去時注意臀部勿翹高,以可碰到腳根為標準。
  • 頂禮畢,起身時,兩手再度握拳翻掌,手心向下平貼於地,同時抬頭起身,先將右手縮回半手,再將左手縮回一手。
  • 起身時,將右手撐住令身起立,同時將左手提起當胸,再將右手提起,合掌直立。

凡禮拜,必須從容,五體投地,精勤作觀,不得急起急落。

《學佛行儀》敬佛第一

凡禮拜,須齊起齊落,不得先後。

《學佛行儀》禮誦第十五


* 資料來源:華藏淨宗弘化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