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學的方法
凡是成功的人,得力於兩個字「專精」;凡是失敗的人,也是兩個字「散亂」。佛法傳到中國之後,諸宗祖師大德們,都是有修有證、具足真實智慧,提倡專精,一生只學一樣東西,一門深入。每一個宗派,在大乘經典裡面取出一部分性質相同的,建立一個修行的方向、目標,專精深入。專是專一,精是精純,絕不摻雜。一門深入,心才能清淨;專精,根性利的,幾乎都能成就;根性鈍的,要再散亂,成就就少了。
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可貴的是專精。《三字經》說: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不專不行!淨宗法門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。禪要上上根人,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交代得很明白;教下所接引的是中上根人,中根人學教,發憤努力,困學也能成就;至於下根人、鈍根人修學其他法門成就的,很少見到;但是這類根性的人念佛,一心專念,往往有特別殊勝的成就。
像諦閑老法師的鍋漏匠徒弟,中年出家,根器很差,不認識字,老法師就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,他念了三年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!
我們曉得自己什麼根性,知道根性不利,我們就修這個法門,這是難信之法。
因此,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裡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要信佛,信阿彌陀佛所說的,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,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推薦的。果然真信切願,不要說將來往生得大利益,現在就得利益!得什麼利益?清心寡欲,生活幸福,美滿自在。所以大家要記住,一定要專精,不要雜。
以學經來說,你用十年的時間學十部經,平均一年學一部,成績平平,很難出人頭地!十年專門學一部經,就能出人頭地,因為現代用十年時間學一部經的人不多!你就是這部經的專家!走遍全世界一定受人歡迎。一生專攻《阿彌陀經》、專弘《阿彌陀經》,全世界的人想聽《阿彌陀經》,一定首先想到你。現在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請你來講經不難!飛機、高鐵都很方便,幾個小時就過來了,非常容易。所以學一部經,弘揚到全世界。
專精,不但能利他,而且決定自利,自己得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,到往生的時候,心不顛倒。因為不顛倒,所以決定隨著自己的願望往生,想見阿彌陀佛決定見佛,想生淨土決定得生。
恭錄自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》01-003-0249、01-003-0269、01-003-0086
淨空老法師開示
一門深入 長時薰修
中國在古代,讀書人所謂「十載寒窗,一舉成名」,多數也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。如果是你把精力、念頭都集中在一處,專攻一門,這是中國傳統學習的方法,不主張同時學好多門。早年我在美國,我看到我們華僑這些子弟,上幼稚園大概就不少門功課,從小就要學那麼多東西。小孩記憶力好,學個七、八樣還行,但是他的力量分散了,非常可惜。中國人教讀書就讀一本,要把這本書能夠背得,背得很熟,問你這一句在哪一行,能答得出來,熟到這種程度。熟了還不改變,還是念這部書,真正念熟透了,老師才同意你可以再學一部。時間久了真的他得三昧,他心是定的,心是清淨的,清淨心能生智慧,智慧就通了。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,這個難得!
說中國這個廣學多聞,它是在第二個階段,等到你得定開智慧了,你不廣學多聞他也要叫你去廣學多聞。你說《華嚴經》,我們看到善財童子,這是個好例子。在文殊菩薩會上得根本智了,根本智就是定。根本智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般若無知」,那就是根本智,根本智起作用是「無所不知」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這個方法真管用,在印度、在中國用了幾千年。現在科學家提出來,他說我們對於這些土著,世界上各地方這些土著,他們的老祖宗古老的這些傳說裡頭,他說有智慧,不能夠輕視它,不可以說它是迷信。他們承認人類有種本能,那個本能是高度的智慧。其實那個本能是什麼?就是老祖宗這一套,從清淨心開悟。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一三集) 2011/12/31 檔名:02-037-0113
這個開悟與學不學沒有關係,這是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記載的是對無盡藏比丘尼說的話。由此可知,與我們學習的經教多少不相干,這沒有關係。往往開悟,因為他開悟重在放下,一門是最有力的,容易放。學了很多法門,反而就難了,不容易放下了,容易變成學術,把佛陀的教誨變成了佛學,變成一種學術,不得受用。真正得受用,是要在佛門裡面拿到學位,放下執著,你就證阿羅漢果,得到正覺;放下分別,你就是菩薩,你得到的是正等正覺;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是佛陀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這樣的話,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。我們要常常體會在心,你就曉得怎麼修行,幫助自己得定,這非常重要,得定是三昧。我們修念佛法門,得念佛三昧,對於我們往生有大利益。沒有得到念佛三昧,往生生凡聖同居土;如果得三昧,就生方便有餘土;如果開悟了,大徹大悟,生實報莊嚴土,不一樣。所以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歷代的這些祖師菩薩,苦口婆心講真話,教我們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你能這樣去學習,你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這個成就就是往生,往生真的是成就,往生真的是一生成佛。死心塌地,他的心就是定的,涉獵太多,心總是浮躁,總定不下來,這個我們實驗實驗就知道了。你同時學幾個法門,你心就不能定,長時間學一個法門,心是定的。持戒幫助你得定,所以持戒非常重要,不能夠疏忽。
淨空老法師開示
師父說|020 一門深入 長時薰修 就能成功|淨空老法師
「讀書千遍 其義自見」是學習的妙法
學習世出世間法,一遍是不夠的,我們看到現在許多年輕人,學一遍不願意再學第二遍,問他,這我已經學過了,我知道了。用章嘉大師的標準,你學過,如果沒有做到,等於你沒學過。
所以古人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那是古聖先賢多少年累積的經驗,學習的妙法。遍數讀多了,心就定了,這一點,利益就無比殊勝。心定了意思就是說,妄念少了、雜念少了,甚至於念到妄念沒有了、雜念沒有了。起心動念是什麼?起心動念是經裡頭的經文,是經裡頭的義理,是經裡面的境界。經典跟自己融成一體了,他能不開悟嗎?不定在什麼時間,一下就豁然大悟,這一悟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個境界我們知道,徹悟之後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學,全通達了。這個祕訣只有東方人知道,中國古聖先賢知道,印度人知道。怎麼知道的?用這種功夫得到的,世世代代累積的,用這種方法統統能成就。這就是實驗成功了,這不是偶然的,決定是事實。所以把它定作修學的定律,永恆不變的指導原則。
文摘恭錄—2012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集) 2012/10/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01
認真學佛,學佛一定要聽經,不聽經不明理。光念經不行,念經不明理很難得受用。可是要是用真誠心去念、清淨心去念,不懂意思也沒關係,念上個十年自然就通了。這叫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不聽講,沒有人教,你自己通了,那是什麼?你得三昧,得到念佛三昧了。三昧得到之後豁然開悟,這經的意思全明白了,你能夠講,會講得非常好。那是把讀經當作修定一種方法,行,他真能得定、真能開悟。一般人學佛,這是大多數人,所謂知識分子,要從理論方法、境界裡面去學習,這就一定要聽經、要聽講。要多聽,兩遍、三遍不夠,至少,我們學佛的時候,老師同學們在一起,大家都認為最少要三十遍,你才真正有印象。遍數愈多當然愈好,三十遍是底限。不可以說我聽了二、三遍,這個我聽過了、我懂得了。那差得很遠。章嘉大師教給我們的標準,你還沒有做到,沒做到就是不懂,你真聽懂沒有做不到的。這個標準,好!常常用這個標準來測量自己,才知道自己功夫不足,跟古人相比差很遠。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有成就,那就得真幹。
文摘恭錄—2012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一八五集) 2013/2/19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:02-040-01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