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經典

學佛為什麼要學《弟子規》,為什麼要學《感應篇》?
為什麼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做不到?為什麼《十善業道》做不到?為什麼《感應篇》做不到?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根沒有了。所以我們推上兩代之前,那個時候在家、出家人他都能做到。我們往上推兩代是什麼時候?諦閑老法師的時代,虛雲老和尚的時代,印光大師的時代,那個時代修行人真做到,持戒沒問題。到上面一代,那就是我們老師李炳南老居士、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這一代,比我們強,我們不如他們,他們就沒有能做到。但是他們懂得,他們常常勉勵我們,他們有成就。我們今天承受他們的教誨,不認真努力學習就空過這一生,一定要認識這根本的根本。我們要把《弟子規》看作我們佛門的根本戒,沒有《弟子規》,沒有《感應篇》,決定沒有十善業道。沒有十善業,就決定沒有三皈五戒,全是搞假的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有人問我:學佛為什麼要學《弟子規》,為什麼要學《感應篇》?我說:佛教的。哪一部經上講的?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說的。釋迦牟尼佛對韋提希夫人講的「淨業三福」,那三句話是佛法大乘無論學哪個宗派,無論學哪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總的指導原則,最高的指導原則。你要不遵守你怎麼會有成就?
三福第一條頭一句話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佛說的。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怎麼做?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就是講孝親尊師,你查查看、讀讀看它的內容。所以孝親尊師我們落實在《弟子規》上。《弟子規》做到,這兩句就做到了。慈心不殺,《感應篇》做到,這一句就做到了。有這個基礎,下面是《十善業道》。為什麼從前人學佛那麼容易?為什麼今天學佛這麼難?少了前面孝親尊師,慈心不殺,少這個,也就是少了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。我們真的要想這一生成就,這個課不補不行,一定要把它補出來,我們才會有成就;不補出來,沒成就。第一條真做到,你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善男子、善女人才真正是佛門弟子。第二條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學小乘。第三條是大乘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末後一句是化他,自行化他。三福一共十一句,十句是自度,後頭一句是教化別人,最高指導原則。佛在後頭說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三世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你想成佛都要遵守這個指導原則,你要把這個指導原則疏忽了,你決定不會有成就,多麼重要!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五六二集)淨空老法師 2011/8/27 檔名:02-039-0562
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用這個來紮根。
我們今天把聞思修三個字的意思搞清楚了,做不到。於是乎我們就想起來,釋迦牟尼佛在《佛藏經》裡頭說,「佛子」,就是佛弟子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。我們今天真的,小乘不要了,儒跟道也不學,就學大乘佛法,所以大乘落空了,學了一些經典上文字的皮毛,做不到。連淨宗這個法門,方便到極處,這一句佛號沒有念好,佛號裡頭夾雜著妄念,夾雜著雜念,常常間斷。淨宗是大乘,功夫也不得力。原因在哪裡?沒有小乘基礎,我們沒有受過小乘的訓練。中國佛教,早在唐朝中葉的時候就把小乘放下了,當時那些祖師大德,他們的意思用中國的儒跟道代替小乘,不學小乘了。所以小乘兩個宗,到唐朝的晚年就沒有了,俱舍宗、成實宗,現在很多人不知道。中國原本是十個宗派,兩個小乘,八個大乘。用儒跟道代替。所以我們在今天不得已,沒辦法了,提出儒釋道的三個根,從這紮根。我們也有經典做依據,也不是隨便說的。我們的依據就是淨業第一福,淨業三福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們就根據這一條,這四句經文。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。這兩句怎麼做?把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就是孝親尊師。慈心不殺,落實在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這因果教育。因果教育裡頭第一個,就是培養慈悲心,不殺生,不食眾生肉,從這裡下手。那佛教的根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。我們提倡這三樣東西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用這個來紮根,這是根之根。
文摘恭錄—2012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八0集) 2013/7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3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