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淨宗


淨宗簡介

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/ 民國五十四年秋大專講座
弟子周家麟敬記

(一)經典

淨土宗所根據經典,說到專門上,十方佛都有,在這裡單指阿彌陀佛極樂淨土。為何單指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呢?因為阿彌陀佛願力最大,專為人了生死故。有三部經典可資証明。第一、無量壽經,這部經敘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及阿彌陀佛因行果用,甚為詳細,等於西方極樂世界小歷史,同時說幾種行為,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。第二、觀經,俗名十六觀經,系西方世界十六種觀法。所謂觀,就是坐在那裡想,想什麼?想世界本沒有東西南北,何以單指西方?因為太陽向西落的時候,光不猛烈,所以第一 觀,先教觀太陽,觀到開眼閉眼都能見到,就算成就。第二觀改觀水象,觀成了再改觀冰象,再改觀金銀界限,再改觀樹寶等等,如此一層一層計十六層觀法,叫作十六觀經,也是淨土宗重要經典之一。第三、阿彌陀經,這部經專教念佛的方法,簡單扼要。我們研究淨土的學人,最低限度必須看這三部經。此外我們應知,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,念佛法門,通一切法門,江味農居士曾說:‘教研般若,行尚彌陀。’ 可以想見。再者古來各淨宗祖師,非代代相傳,系修行有成,大家選出來的。祖師中除印光祖師,系專一淨土,被公推為十三代祖師外,其中第十二代原是禪宗祖師証了果的,後來再往上修不進,乃改修淨土。看看徹悟禪師語錄,談的並不玄妙,只是腳踏實地的去做,也就夠了。

(二)義旨

為什麼要修淨土法門呢?修淨土法門的義旨,是因為要了生死,必須要明心見性,要明心見性,必斷見、思二惑,斷見、思二惑就是了生死的不二法門。但試問誰能斷見思二惑呢?斷見思二惑非任何人能做得到,所以佛開淨土法門,要修行人伏惑帶業往生。

(三)結果

往生以後,就能得神通。 說到神通,佛學常識課本裡有講,可參看六通略解。六通裡有天眼、天耳、神足、宿命、他心、漏盡等,禪宗祖師教人,都用他心通,善能觀機。最重要的是漏盡 通,漏盡了才能了生死,外道只有五通沒有漏盡通。往生西方特殊勝妙處就是:第一、只要到了西方,神通自然就有,不比此土得了定後才有。第二、到了西方以後只有進境,沒有退緣。第三、此土見思諸煩惑,一品未斷,就不能了生死。生到西方,不論功夫深淺,一律皆能成就。為什麼說一律皆能成就呢?因西方世界蓮有九 品,四種境界。四種境界,就是四土:凡聖同居、方便有余、實報莊嚴、常寂光等。這四土前三是方便,最後常寂光土是般若。四土皆有九品,最高最低,皆在三十六品以內,所以說皆得成就,結果如此。還有一個結果,不退尚是小事,還能得一生補處。所謂一生補處,就是菩薩修六度萬行,到十地修滿了,就是等覺,等覺就是候補佛位。我們若能往生西方,只一生就能斷盡煩惑,就得候補佛位,所以說是一生補處,也叫做一生成辦。

(四)方法

淨土宗修行方法有四種:
第一持名,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,無論閑忙,皆不放鬆,接接續續,一直這樣做。
第二是觀像,對著阿彌陀佛聖像觀看,看到開眼閉眼阿彌陀佛皆在眼前就成,這都是方便法。
第三是觀想,按照十六觀經所說,一步一步修觀,觀至西方三聖,然後觀自己,觀久了,隨處坐下,境界就變,神識定於這種境界。
第四是實相,這項不容易修,實相理體就是三如來藏,就是般若。修的時候,須觀照萬法皆空,須一步步次第做。
這四種任選一種都可以,前三種是事,後一種屬理。比較最究竟的,是實相,但是等於金剛經,做不到,所以佛特設善巧方便。什麼善巧方便呢?實相念佛做不到,所以教你以心觀心。以心觀心再不行,教你觀像。觀像環境不允許,古人有主張持名帶觀想的。明蓮池大師改為專修持名,因為觀像不是隨便觀的,必須按照經上所說,切實去觀才可,否則就是邪觀。所以他教人採取徑中徑 又徑所示修法。四法之中,在家人所能做者,只持名一法。持名的功效,就是成就 ‘一心不亂’,所謂一心,意思是使千心萬心,變為一心,起念就是阿彌陀佛;不亂,是任何事不能擾亂。這辦法要多久時間才能成就呢?有一輩子做不到的,快的七天就可成就。這叫難信之法,惟佛與佛,乃能究盡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,若只是念,不懂般若的道理,叫懂事不懂理。不懂理,在修功課時,叫做事上修行。得了事一心不亂,可以伏惑。若懂了理用功夫,可得理一心不亂,可斷見思惑。成羅 漢須經天上人間七番生死,才証成理一心,這裡七天就証羅漢果。

(五)修持

修持的方法,以持名而論,有四十九種,簡言之,就是要求一心不亂,到了一心不亂,雖不能到理一心斷惑,能得事一心伏住煩惑,也就保了險。念佛時萬不可起別念,志在 修心,古人說: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。但念時要心不起別念很難,這裡有方便法,不必用念珠。記數字,三、三、四,為十,再二十,再三十,…… 念到一百,再從頭起,記須用心記,如銀行敖鈔票,不能旁騖。再有念的時候,須注意昏沉、掉舉,昏沉的時候,或用兩手搓耳,或用冷毛巾揩臉 均可對治。像這麼做,必須求解,否則提不起興趣,現在簡單的介紹到這裡。


(點擊以下相關資料查閱詳情)

淨宗學會成立緣起淨宗入門淨土五經一論認識導師早晚課誦儀規

淨宗祖師:

遠公大師(公元334~416年),東晉時代人,廬山白蓮社創始者。出生於雁門樓煩(今山西代縣),世代書香之家。遠公從小資質聰穎,勤思敏學,十三歲時便隨舅父游學。精通儒學,旁通老莊。二十一歲時,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《般若經》,聽後,遠公悟徹真諦,於是發心捨俗出家,隨從道安法師修行。

> 更多詳情…..

善導大師(公元613~681年),唐代僧,號終南大師,為淨土宗曇鸞、道綽派之集大成者。年少出家,早年修習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詰經》,後見西方變相與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心生歡喜,欣慕西方極樂世界,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惟,如法作觀,未經數年,已成深妙,便於定中,備觀寶閣、瑤池、金座,宛在目前,涕泗交流,舉身投地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承遠大師(公元712~802年),唐代僧。學道於成都唐公,二十四歲時,出蜀到荊州玉泉寺,依惠真剃度學道。後遵師命去南嶽衡山,從通相受具足戒,更於其座下學經律。聞慧日法師離京至廣州,大師來謁,恭敬求法。慧日法師教示不可獨然獨善,應依《無量壽經》修念佛三昧,以救濟群生。從此頓息諸緣,專修淨土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法照大師(公元747~821年),唐代僧,又稱五會法師。身世事跡多不詳。一說大師是南梁人,初由東吳來廬山,慕遠公之芳蹤,結西方道場,專修禪觀。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,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而大驚悟,永泰年中(公元765~766年),登南嶽衡山,師從承遠大師受淨土法,後始修念佛法門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少康大師,俗姓周,浙江縉雲仙都山人,唐代僧。生下來之後就不言不語,到七歲還不曾講話。七歲時,一日,母親帶他到靈山寺拜佛,問他:「認識佛像不?」大師忽出言回答:「這是釋迦牟尼佛。」母親聽了甚感驚詫,知道兒子宿具善根,便令兒子出家修道。十五歲受戒於越州嘉祥寺,廣誦經論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永明大師(公元904~975年),唐末五代僧,為淨土宗六祖,亦為法眼宗三祖。自幼信佛,戒殺放生。錢文穆王時,大師尚未出家,作稅務官,見魚蝦飛禽等,輒買放生。後被告發,審訊的時候,他不妄語,自始至終一五一十的說出來,盜了多少次,盜了多少錢。審問官又問:你盜去幹什麼用?他說:放生了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省常大師(公元959~1020年),宋代僧。七歲出家,十七歲受具足戒,戒行謹嚴。大師的德業主要體現在自利成就與啟建結社念佛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蓮池大師(公元1523~1615年),明代僧,諱袾宏,字佛慧,號蓮池。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。十七歲補諸生,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。鄰家有一老嫗,日日念佛名。大師問其所以,老嫗回答:先夫持佛名,臨終自在往生,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大師聞語感動,

> 更多詳情……

蕅益大師(公元1599~1655年),明代僧,名智旭,號西有,別號八不道人。大師七歲即茹素,十二歲讀儒書,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,誓滅佛老二教。開葷酒,作《闢佛論》數十篇。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《自知錄序》與《竹窗隨筆》,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,將所著的《辟佛論》付之一炬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截流大師(公元1628~1682年),清代僧,字截流,諱行策。父名全昌,乃宜興老儒,與憨山大師為友。憨山大師示寂後三年,一天晚上,全昌夢見憨山進臥室,隨後,大師出世,由此全昌為兒子取名為夢憨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省庵大師(公元1686~1734年),清代僧,諱實賢,字思齊,號省庵。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。大師自小就不吃葷腥,少年時便有出塵的志向。父親早亡,母親張氏知兒子宿具善根,便命其出家修道。七歲時,大師禮清涼庵僧容選為師。大師聰慧俊彥,經典過目不忘。十五歲剃度受戒,兼通世典,吟詩書法俱精,然並未頃刻忘懷生死大事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徹悟大師(公元1741~1810年),清代僧。諱際醒,一字訥堂,又號夢東。大師幼而穎異,長喜讀書,經史群籍,無不博覽。二十二歲時因大病,深感幻軀無常,發出世志。病患痊癒後,到房山縣投三聖庵榮池老和尚剃髮。第二年,受具足戒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

印光大師(公元1861~1940年),當代淨土宗高僧。諱聖量,字印光,別號常慚愧僧。幼隨兄讀儒書,頗以傳承儒家聖學自任,應和韓歐闢佛之議。後來,病困數載,始悟前非,頓革先心,出世緣熟,即投終南山南台蓮華洞寺出家,禮道純和尚剃染。次年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。

> 更多詳情……